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3000字

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3000字

發布時間:2020-12-28 04:28:02

Ⅰ 讀科學專著5000字讀書筆記

《歷史上的科學名著》序 楊艦 戴吾三 一 在人類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中,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名著有著不可磨滅的光彩。 就自然科學的名著而言,毋庸置疑,許多名著曾經深刻地影響了人類對自然、對自身的看法;推動甚至加速了歷史的進程;許多名著曾經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熱愛科學,追求真知,探索奧秘,奉獻終生。 歷史上的科學名著,猶如一座座豐碑,所銘刻的深邃思想,精妙實驗,睿智論證是今人獲取智慧的不竭源泉,是激勵探索發現的永久動力。歷史上的科學名著,值得我們懷著深深的敬意去拜讀。 名著為先輩科學大師寫就。今天我們處在新的時代,科學知識不斷創新,新出版的科學論文、著作目不暇接,難免會有人問:過去的知識多被更新,舊體系或被新體系包容,再去讀這些科學名著有意義嗎?對這樣的問題,不妨聽聽美國著名科學史家薩頓(George Sarton)的回答:「現在閱讀亞里斯多德、狄奧方塔斯、惠更斯和牛頓的著作仍然獲益匪淺。這些著作中充滿秘密財富。如果認為在這類著作里除了已被肯定被條理化的事實和思想之外一無所有,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這些原著就沒有參考意義,只消宣布那些事實和思想就足夠了。但實際並非如此,我建議對此有所懷疑的人試試看。他們將會發現,回到這些原始資料所受的精神鼓舞是什麼也比不上的。歷史學家的責任就是向科學家指出那些最能振奮精神使人開始新的沖刺的原著。」(見薩頓:《科學的生命》)薩頓的話出自上世紀50年代,但今天重溫仍值得體味。 我們有閱讀科學名著的理由,但不可否認,讀科學名著並不同於讀文史名著,如果缺乏自然科學知識的背景,想必是困難多多。即便是有自然科學背景,由於知識門類的劃分,也不見得就能通讀順暢。事實上,對從事科學史、科學文化或某些科學專業的人來說,盡可能多讀一些科學名著理所當然,而對大部分專業相去甚遠的人來說則視需要選擇。 由於專業分化的原因,許多人確實不必細讀深究科學名著,但是為了了解人類文明的成果,擴展自己的視野,卻有必要了解迄今世界上有過什麼科學名著。這個道理就如同沒讀過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卻知道莎士比亞,知道其原著的精華一樣。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們試圖通過目前這本書,對古今中外的重要科學名著、相關作者的生平、學術貢獻和思想精髓做出基本的介紹和評價。 二 從古希臘時期到20世紀上半葉,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東方、西方的科學名著匯總起來何止千萬!要精選出100多部有代表性的名著並非易事。既要考慮歷史時段,也要考慮地域國別,還要兼顧學科特點。 從歷史時段講,本書大致劃分成古代、中世紀(難免有西方參照系之嫌)、近代三大部分。由於近代科學著作呈快速增長趨勢,這部分又分為16到18世紀,19世紀,20世紀上半葉三個時段。 從地域國別講,東方不僅選取中國古代、近代的科學名著,也注意到印度和日本的情況,古印度醫學比較發達,近代日本譯介西學富有特色。西方作寬泛地理解,不僅有歐洲本土國家,也包括美國和俄羅斯等國,這些國家的科學名著均在視野之內。 從學科特點看,僅自然科學就有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醫學之分,若考慮技術學科則分支更多。本書著眼自然科學著作,因為科學著作蘊涵的思想更豐富些。 從科學家個人講,有人一生著述豐富,限於體例結構,本書盡量突出其有代表性的著作或有特點的中文譯著。如德國科學家高斯在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大地測量學都有傑出的著述,而本書只選了他的《數論》,因為數學家將19世紀數學發展從編年史角度給出標志,起點就是1801年高斯的《數論》。又如法國科學家彭加勒被稱為是20世紀初自然科學領域的「全 才式人物」,他一生寫有500篇科學論文和30多部專著,我們僅選取了他的《科學與假設》、《科學的價值》和《科學與方法》。一是因為有中文譯本,便於向讀者推薦;二是從學科綜合平衡考慮,應有涉及科學方法、科學哲學的論著為好。 也有的科學家著述相對不多,但在不同領域的心血之作皆非一般。以牛頓為代表,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無論是對自然科學本身還是對人類的世界觀來說,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濃墨重彩評介當屬無疑;而牛頓所著《光學》雖然今天看來不能同前作並論,但在當時學科發展中卻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故我們也辟一篇文字。 並不是著名科學家就有著作入選,這里有學科史發展的考慮。如瑞士數學家歐拉1744年出版《尋求極大或極小性質的曲線的技巧》,由此變分法作為一個新的數學分支誕生。這本書給歐拉帶來聲譽,一度他被視為當時「活著的最偉大的數學家」。但不久,其他數學家就豐富了變分方法,使歐拉頭上的光環很快減色。 有些著名科學家主要從事實驗研究,成果大都以報告的形式發表,盡管有些實驗具有改變歷史的意義(如倫琴的X光實驗),但因不是著作體例,該書也沒有收入。 三 說到名著,易使人聯想到厚重的書本,精美的裝幀,燙金的書名等等。而本書論及的科學名著在當時並非都是如此,其中有小冊子,有論文集,甚至還有散亂的手稿(只是後來整理成筆記形式)。因為歷史條件不同,當時的科學家並非都有發表專著傳世或以多少字算計稿酬的意識,事實上,以追求真知為人生目的的科學家,也從不把出版多少部專著置於首位。以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的《關於真空的新實驗》為例,這本書包括致讀者,實驗,原則,命題,反駁等內容,加在一起總共不過20頁,僅僅稱得上是一部小冊子。然而,就是這樣的一部小冊子,在當時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是因為書中實驗所提出的問題觸及了千百年來人們思想深處的一個深信不疑的觀念,「自然界畏懼真空並且厭惡真空」。帕斯卡在他的小冊子中,卻用巧妙的實驗論證了真空的存在,並且明確地闡明了產生真空的方法。面對這樣一本小冊子,你能說它不是名著嗎? 名著一般都有明確的主題,而有的卻難以命名。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達·芬奇,留傳至今有5000多頁的手稿(實際原稿多達13000頁),後人整理成《列奧那多·達·芬奇的筆記》,就是從傳世的手稿中挑選出來的。這些文字涉及了文學、繪畫、生理解剖、數學、力學、天文學和建築學等廣闊的領域,因而很難概括名之。過去我們多是從藝術家的角度來認識達·芬奇

Ⅱ 如何閱讀學術著作和做讀書筆記

黃宗智:如何閱讀學術著作和做讀書筆記
1.閱讀方法

首先要養成連接概念與經驗的閱讀習慣。讀書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論點(當然有許
多沒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經驗信息堆積類的著作,有的價值不大,但有的
是十分珍貴的參考書。我這里關心的不是參考書的編撰,而是學術專著的寫作),而為了
精確地掌握一本書,也是為了鍛煉自己概括能力與養成連接經驗與概念的思維習慣,我特
別強調讀書筆記要總結作者對自己中心論點的主要經驗支撐證據,並同時照顧到中心論點
次一級的闡發性概念及其經驗根據。最後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你說服了沒有?為
什麼?(更有進者,如果由你來寫這本書,你會做怎樣的修改?)這樣的讀書習慣也是為
自己做學術研究,寫學術專著的一種鍛煉。能夠清楚掌握好的專著的設計和結構,才有可
能自己撰寫優秀的學術著作。

這樣的讀書習慣另外有一個很實用的考慮,就是為了積累自己將來研究和教學的可用材料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們看書之後,在個把星期到幾個月之中,對一本書的記憶是比較
清晰完整的,之後便逐漸模糊,幾年之後便幾乎不可能在腦袋裡作詳細的找回檢索。因此
,我們要在記憶清晰的時候,精確地總結這本書以備將來之用。而這樣的總結,不是被動
的摘抄,而是積極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記憶最完整的時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確地掌握這
本書並對之進行系統思考。那樣,將來可以隨時找回檢索使用。我自己要到30歲之後才清
楚了解到自己的記憶(或僅僅把書排列在書架上)的不可依靠,開始積累筆記。有不少在
研究院時候讀過的書,後來都 得回去重看。

2.理論學習

前人有眾多的理論著作,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資源。我自己提倡的途徑是要掌握主要不同
流派的理論,作為入門途徑。閱讀時要求與之對話,而不是簡單的死學。而對話、決定取
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對組織、解釋自己掌握的經驗材料有用沒用。

學習理論的目的不是尋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問題,較高的一個境界是在理論
和實際脫節點上,或不同流派理論的交鋒點上,提出問題,試圖超越現存視野。另一用途
是通過與現存理論的對話來澄清、推進自己的分析概念。這樣,理論更多的是工具或對手
,而不是答案。

另一個有用辦法是:區別經典理論與庸俗理論;前者較少,後者俯拾皆是。前者一般視野
比較寬闊,提出的概念更清晰並強有力,後者則比較模糊繁雜,除非和自己的研究課題有
直接聯系,一般用途不大。這種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義傾向的一個例
證:今日美國一般的社會學、政治學系,對學生們要求的是首 先建立所謂\"理論\"或模式
,然後才做經驗研究,這種認識方法的結果之一是模式堆積如山,絕大多數十分庸俗。而
與這樣的模式\"對話\",雖然可能會起點公關作 用,但對推進和提高自 己的分析概念不會
有太大幫助。 最後一種可行的理論學習方法是:先在某一種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時
間,作為入門方法,鍛煉自己概括和連接概念的能力,然後進而學習其他流派。國內許多
年長一點的學生,已經接觸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可惜的是其教學方法,大多是當教條死背
,而不是活學活用地用來提出問題。但也有少數的學生,還是能夠從其中得到 概括能力
的鍛煉,這是寶貴的資源,可以當作學習其他流派理論的基本功。

3.寫讀書報告

學術著作都應帶有一個中心論點,而閱讀那樣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論點,用自己
的話(一段,甚或是一句話)表達出來。然後,用三、四段總結其主要的次級論點,同時
總結其經驗證據。總結的時候,關鍵在於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話,因為那樣才會消化,
使它變成自己的東西。一個可行的閱讀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 其中心論點之後才逐章閱
讀,每章看完之後用自己的話總結。最後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你說服了沒有,為
什麼?(甚或更進一步:如果由你來寫這本書,你會做怎樣的修改?)至於比較純理論性
的著作,我們要問:它對了解中國的實際或你自己的研究課題有什麼用?這樣的看書寫筆
記方法乃是一種思維上的鍛煉,也是養成自己的思考、寫作習慣的辦法。關鍵在養成看後
就寫系統筆記的習慣,不可依賴自己的記憶,因為幾個月(最多一兩年)之後肯定會變得
模糊不清。筆記最好既不要太簡短也不要太詳細,應在一、兩千字的范圍之內。這樣長年
積累,隨時可供將來的研究和教學之用。

4.研究寫作

我這里要強調的是,設計論文首先應要求自己能在經驗層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貢獻,因為
作為一個青年學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實實做經驗研究,最起碼可以在那個
層面上做出新的貢獻。但這不是說要只作經驗信息的簡單堆積,因為那樣無從區別重要和
不重要的信息。優秀的學術貢獻需要帶有明確的問題,經驗證據的目的是用來解決重要的
問題,而問題的建立要靠經驗與理論的連同使用,不可只靠單一方面。最理想的狀況是通
過新鮮的經驗證據來提煉新鮮的概念,用以解決重要的理論問題。而所謂理論問題,上面
已經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論的交鋒點,也可以是理論與實際的脫節點。另外,最好
是自己特別關心的問題,因為那樣才會有驅動力,使自己作出長時期的持續投入。

這里應該說明,尋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題目常常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我當年便因
導師的影響而選擇了思想史的題目,並試圖為導師而挑戰當時佔美國首席位置的Joseph
R. Levenson。後來才發現,自己無論在感情上還是能力上,都更傾向於關注普通人民,
而又比較喜歡解答有關人們實際生活的問題,更合適做經濟史、社會史和法律史。但清楚
認識這一點的時候已經近乎不惑之年了。基於以上的經驗,我自己一貫避免指定學生做某
個題目,因為我認為這幾乎等於是在替他們找對象。做學問是個長時期的磨練,十分必要
找到自己真正願意一生與之作伴的主題,但國內由導師包辦的做法仍然比較普遍,亟需改
革。

最後,怎樣在經驗證據上提煉新鮮概念。上面已經提到,一個好的方法是從經驗證據與現
存理論的脫節點出發,與現存理論,尤其是經典性的著作,對話來澄清、推進自己的概念
。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論,因為同一流派中的論證,多隻關乎次級問題,而不同流派
的交鋒點,常常是最為基本和關鍵的問題。有的同學可能會覺 得掌握單一流派的理論已
經不容易,要求同時與不同流派對話,可能是過分苛求。但實際上,只掌握單一流派,常
常會陷於不自覺地完全接受其預設前提,久而久之,甚至會以為是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
\"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識形態主宰的研究。而且,通過不同流派之間的爭議,可以更清晰
深入地同時掌握不同概念,並把 自己的認識和問題提高到最基本的層面上。這方面中國
的研究生其實具有比美國學生優越的條件。作為處於兩種文化沖擊下的知識分子,中國的
研究生更能體會到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以及不同理論之間的交鋒。今天中國的研究生,幾乎
不可避免地都是\"雙重文化人\"(見黃宗智《近現代中國和中國研究中的文化雙重性》),
和美國一般研究生很不一樣。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論,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認識,這本身
就是一個可資學術使用的重要資源。最後是通過嚴謹的經驗研究與高層次的理論問題意識
的探討,來回反復連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國的也是現代性的學術,並為全人類建立
一個不同於西方現代主義傳統的學術傳統。

Ⅲ 數學專著800字讀書筆記

我也是巴川的、嘿嘿、、
我問了同學、差不多這個都沒寫、、
我想、乾脆也就不寫了、、

Ⅳ 求數學專著讀書筆記800字

巴川的吧 哪個班的?

Ⅳ 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不僅給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還給我教育教學的好方法,受益頗豐。以下就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建議,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歷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他告誡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

二、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怎樣從「三人」中學習他們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條建議里為新教師提出了幾點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值得我這個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師借鑒。怎麼確定該向哪位老教師學習?蘇氏的方法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學生的練習本」。原來學習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幸好平時我改作業還算認真,但以後還得得加倍認真了。明確了學習對象後,就要走進他們的課堂去聽課。因為一個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關。從課堂上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表現思考教師是如何引導的,再和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決於哪些因素。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把名師的經驗當作「放之四海」的標准,我們要學的應該是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樣你就不會為自己明明按照名師課堂實錄上課卻達不到人家的課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我們就會越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種認識必將推動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時,你也許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讀後感《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其實不光是老教師的經驗值得學習,年輕教師一樣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的.
三、怎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麼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同時他還提出:「直觀性作為一條教學原則來說,具有廣泛的含義。但如果把直觀教具僅僅看作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那麼這不僅僅對教學,特別是對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四、讀了這本書,讓我對學習困難兒童有了新的認識。蘇霍姆林斯基在第6條建議中有這樣一段話:對於這些兒童來說,把學習僅僅局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曾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我對這段話的記憶非常深刻,在我們的身邊不乏「學習困難」的學生存在,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明顯比普通學生差。我總認為對這些「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們腦力勞動的范圍壓縮到最低限度,認為這些學生連教材上的內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讀其他的書籍,就是增加他們的負擔,也會浪費時間。在數學教學中我僅僅希望「學困生」先能夠把基礎知識掌握好,如:把書中的幾個公式記住,把幾個概念背熟,把一些計算過程搞清楚,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我也發現了——這些「學困生」對於一些需要動腦分析的題目就變得束手無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這一點想法確實新穎,我們以前做的方法也確實值得思考:把學習僅僅局限於必修的基礎這種做法是否會使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看來我們數學教學同樣值得考慮——如何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不斷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來我們到了不妨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用「閱讀、閱讀、再閱讀」的方式來補補差的時候了。它可能難收立竿見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後,你說不定就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啦!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讓自己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
〔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Ⅵ 數學專著讀後感

《數學家的眼光》讀後感

數學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復雜的問題,在數學家眼中就變得異常簡單;普通人覺得相當簡單的問題,數學家可能認為非常復雜。作者張景中院士從我們熟悉的問題入手,通俗生動地介紹了數學家是如何從這些簡單的問題中,發現並得出不同凡響的結論的
《數學家的眼光》講的不是解某一類數學題的技巧,它告訴我們的是思考數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我們做題更加簡便的「捷徑」。
數學家的眼光可以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個眾人皆知的數學常識中看到「任意n邊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螞蟻在卵形線上爬一圈,角度改變數之和是360°」,這樣的眼光,怎能不讓人驚嘆!
用圓規畫線段﹐一般人立即反應:怎麼可能呢?若按照常規思考,我們可能回答:「把圓規當鉛筆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畫線段了嗎?」但是在只能用圓規不能用其它工具,畫出絕對的直線段的情況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用一個中空的圓罐子,將紙捲成圓柱狀置入,將圓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轉動圓規,在罐子內側的紙上畫圓,當紙拿出後,線段便完成了!
雞兔同籠,數學家的眼光從這個小學的數學問題又能看出什麼呢?雞兔同籠用方程的解法會很簡單,但是它除了方程,還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有人可能會笑了:有了簡便的方法,還用那麼笨的方法干什麼?但如果倒過來想,用雞兔同籠的方來做方程的話,那麼很難方程不就好解了嗎?
數學家的眼光,能從基本的數學常識中看出復雜的理論,能從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從簡單的問題中看出那題的解法。在數學家的眼中,最最基礎的理論也可以衍伸變化出高深的數學問題。數學的領域是無窮廣闊的,真正的關鍵在於自己,若我們用心觀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實,思考、探索、發掘,會發現數學是耐人尋味且無所不在的。數學家的眼光從洗衣服中都能看見數學的影子,那麼我們也一定能夠從其它事情中看到數學,久而久之,就會慢慢理解數學,喜歡上數學。這樣,數學就不再是讓我們絞盡腦汁去思考的難題,而是生活中處處都有的小精靈。

Ⅶ 如何閱讀學術著作和做讀書筆記

首先要養成連接概念與經驗的閱讀習慣。讀書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論點(當然有許
多沒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經驗信息堆積類的著作,有的價值不大,但有的
是十分珍貴的參考書。我這里關心的不是參考書的編撰,而是學術專著的寫作),而為了
精確地掌握一本書,也是為了鍛煉自己概括能力與養成連接經驗與概念的思維習慣,我特
別強調讀書筆記要總結作者對自己中心論點的主要經驗支撐證據,並同時照顧到中心論點
次一級的闡發性概念及其經驗根據。最後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你說服了沒有?為
什麼?(更有進者,如果由你來寫這本書,你會做怎樣的修改?)這樣的讀書習慣也是為
自己做學術研究,寫學術專著的一種鍛煉。能夠清楚掌握好的專著的設計和結構,才有可
能自己撰寫優秀的學術著作。

這樣的讀書習慣另外有一個很實用的考慮,就是為了積累自己將來研究和教學的可用材料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們看書之後,在個把星期到幾個月之中,對一本書的記憶是比較
清晰完整的,之後便逐漸模糊,幾年之後便幾乎不可能在腦袋裡作詳細的找回檢索。因此
,我們要在記憶清晰的時候,精確地總結這本書以備將來之用。而這樣的總結,不是被動
的摘抄,而是積極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記憶最完整的時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確地掌握這
本書並對之進行系統思考。那樣,將來可以隨時找回檢索使用。我自己要到30歲之後才清
楚了解到自己的記憶(或僅僅把書排列在書架上)的不可依靠,開始積累筆記。有不少在
研究院時候讀過的書,後來都 得回去重看。

2.理論學習

前人有眾多的理論著作,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資源。我自己提倡的途徑是要掌握主要不同
流派的理論,作為入門途徑。閱讀時要求與之對話,而不是簡單的死學。而對話、決定取
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對組織、解釋自己掌握的經驗材料有用沒用。

學習理論的目的不是尋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問題,較高的一個境界是在理論
和實際脫節點上,或不同流派理論的交鋒點上,提出問題,試圖超越現存視野。另一用途
是通過與現存理論的對話來澄清、推進自己的分析概念。這樣,理論更多的是工具或對手
,而不是答案。

另一個有用辦法是:區別經典理論與庸俗理論;前者較少,後者俯拾皆是。前者一般視野
比較寬闊,提出的概念更清晰並強有力,後者則比較模糊繁雜,除非和自己的研究課題有
直接聯系,一般用途不大。這種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義傾向的一個例
證:今日美國一般的社會學、政治學系,對學生們要求的是首 先建立所謂"理論"或模式
,然後才做經驗研究,這種認識方法的結果之一是模式堆積如山,絕大多數十分庸俗。而
與這樣的模式"對話",雖然可能會起點公關作 用,但對推進和提高自 己的分析概念不會
有太大幫助。 最後一種可行的理論學習方法是:先在某一種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時
間,作為入門方法,鍛煉自己概括和連接概念的能力,然後進而學習其他流派。國內許多
年長一點的學生,已經接觸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可惜的是其教學方法,大多是當教條死背
,而不是活學活用地用來提出問題。但也有少數的學生,還是能夠從其中得到 概括能力
的鍛煉,這是寶貴的資源,可以當作學習其他流派理論的基本功。

3.寫讀書報告

學術著作都應帶有一個中心論點,而閱讀那樣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論點,用自己
的話(一段,甚或是一句話)表達出來。然後,用三、四段總結其主要的次級論點,同時
總結其經驗證據。總結的時候,關鍵在於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話,因為那樣才會消化,
使它變成自己的東西。一個可行的閱讀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 其中心論點之後才逐章閱
讀,每章看完之後用自己的話總結。最後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你說服了沒有,為
什麼?(甚或更進一步:如果由你來寫這本書,你會做怎樣的修改?)至於比較純理論性
的著作,我們要問:它對了解中國的實際或你自己的研究課題有什麼用?這樣的看書寫筆
記方法乃是一種思維上的鍛煉,也是養成自己的思考、寫作習慣的辦法。關鍵在養成看後
就寫系統筆記的習慣,不可依賴自己的記憶,因為幾個月(最多一兩年)之後肯定會變得
模糊不清。筆記最好既不要太簡短也不要太詳細,應在一、兩千字的范圍之內。這樣長年
積累,隨時可供將來的研究和教學之用。

4.研究寫作

我這里要強調的是,設計論文首先應要求自己能在經驗層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貢獻,因為
作為一個青年學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實實做經驗研究,最起碼可以在那個
層面上做出新的貢獻。但這不是說要只作經驗信息的簡單堆積,因為那樣無從區別重要和
不重要的信息。優秀的學術貢獻需要帶有明確的問題,經驗證據的目的是用來解決重要的
問題,而問題的建立要靠經驗與理論的連同使用,不可只靠單一方面。最理想的狀況是通
過新鮮的經驗證據來提煉新鮮的概念,用以解決重要的理論問題。而所謂理論問題,上面
已經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論的交鋒點,也可以是理論與實際的脫節點。另外,最好
是自己特別關心的問題,因為那樣才會有驅動力,使自己作出長時期的持續投入。

這里應該說明,尋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題目常常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我當年便因
導師的影響而選擇了思想史的題目,並試圖為導師而挑戰當時佔美國首席位置的Joseph
R. Levenson。後來才發現,自己無論在感情上還是能力上,都更傾向於關注普通人民,
而又比較喜歡解答有關人們實際生活的問題,更合適做經濟史、社會史和法律史。但清楚
認識這一點的時候已經近乎不惑之年了。基於以上的經驗,我自己一貫避免指定學生做某
個題目,因為我認為這幾乎等於是在替他們找對象。做學問是個長時期的磨練,十分必要
找到自己真正願意一生與之作伴的主題,但國內由導師包辦的做法仍然比較普遍,亟需改
革。

最後,怎樣在經驗證據上提煉新鮮概念。上面已經提到,一個好的方法是從經驗證據與現
存理論的脫節點出發,與現存理論,尤其是經典性的著作,對話來澄清、推進自己的概念
。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論,因為同一流派中的論證,多隻關乎次級問題,而不同流派
的交鋒點,常常是最為基本和關鍵的問題。有的同學可能會覺 得掌握單一流派的理論已
經不容易,要求同時與不同流派對話,可能是過分苛求。但實際上,只掌握單一流派,常
常會陷於不自覺地完全接受其預設前提,久而久之,甚至會以為是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
"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識形態主宰的研究。而且,通過不同流派之間的爭議,可以更清晰
深入地同時掌握不同概念,並把 自己的認識和問題提高到最基本的層面上。這方面中國
的研究生其實具有比美國學生優越的條件。作為處於兩種文化沖擊下的知識分子,中國的
研究生更能體會到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以及不同理論之間的交鋒。今天中國的研究生,幾乎
不可避免地都是"雙重文化人"(見黃宗智《近現代中國和中國研究中的文化雙重性》),
和美國一般研究生很不一樣。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論,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認識,這本身
就是一個可資學術使用的重要資源。最後是通過嚴謹的經驗研究與高層次的理論問題意識
的探討,來回反復連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國的也是現代性的學術,並為全人類建立
一個不同於西方現代主義傳統的學術傳統。

Ⅷ 古代漢語要寫課程論文 老師說可以是一本相關專著的讀後感 其他也行 求推薦一些可寫論文的書或給些建議

如果不是畢業論文,寫讀後感就可以了
鄭伯克段於鄢
齊桓公伐楚
鞍之戰
觸龍說趙太後
鴻門宴
這幾個資料比較多比較好寫
如果是畢業論文, 可以參考下面的選題來寫
1.論漢字的性質
2.論漢字發展演變的規律
3.許慎六書說論評
4.古漢語的後置定語問題
5.原始漢字的認定及其構形特點
6.「『何所』十動詞」的內部結構層次
7.現代漢字構形特點
8.現代漢字的表記功能
9.論現代漢字中的變體字
10.論現代漢字中的形聲字
11.論現代漢字中的會意字
12.論現代漢字中的象形字
13.漢字編碼研究及方案設計
14.漢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漢字考釋方法述評
16.漢字析形方法研討
17.漢字教學方法研究
18.詞的多義性和詞素的多義性
19.詞義演變的深層意義基礎
20.音義聯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據性
21.漢字起源研究述評
22.半坡刻符的性質及其與文字的關系
23.古漢字指事字的表義功能
24.形聲字起源試論
25.甲骨文形聲字研究
26.《說文》省聲研究
27.漢字形體演變的基本規律
28.論漢字形體演變的繁簡分合
29.漢字前途討論述評
30.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
31.論中學教材文言文的注釋
32.論漢字的音義聯系
33.江永「女書」源流研究
34.江永「女書」的形體結構研究
35.主謂間「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見」字詞性再研究
37.主謂間「而」字的形成和發展

Ⅸ 求一篇讀教育名著的讀書心得(最好3000字)

你好!
參考文章:
子夜讀後感

茅盾的《子夜》,當初看的時候沒想那麼多,只是有點閑,或者說懶,懶的做別的,就找個大磚頭打發時間,沒想到自己能看進去。

心想著也就十幾頁,頂多幾十頁,就繳槍了,沒想到,我意識到的時候,已經看完了。

《子夜》標志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准備和構思的過程。

(youtheme.cn歡迎您投稿)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斗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1930年5月的一個夜晚,上海灘工業大亨吳蓀甫和吳二小姐芙芳、姑老爺金融財閥杜竹齋正在戴生昌輪船局迎候從老家雙橋鎮避亂而來的吳老太爺。靠《太上感應篇》作精神依託、二十五年不曾跨出書齋半步的吳老太爺,實際上已是一具古老的僵屍,一到上海,資本主義都市的氣息立刻使他風化了。吳老太爺因刺激過度得了腦溢血,當晚就咽了氣。第二天,吳府大辦喪事,各種人物雲集吳家。主人公吳蓀甫因投有巨大資產的家鄉雙橋鎮農民造反,城裡的裕華絲廠工人怠工,顯得很是憂愁。但當他聽到杜竹齋講到金融買辦趙伯韜、尚仲禮要拉他們組織秘密「多頭」公司,搞公債投機時,眼裡馬匕閃出興奮的光彩,丟下喪事立即找趙伯韜談判,心裡構思著一個大計劃:吞下一切中小實業家,成為工業霸主。他和太平洋公司總經理孫吉人、大興煤礦公司總經理王和甫幾番籌劃終於成功,組成了實業界財團「益中信託投資公司」。吳蓀甫在公債投機中得手,「益中」僅花五六萬就吞並了估價30萬的八個廠。吳把匯集的全部資產做起公債來,先做「空頭」,後改做「多頭」。趙伯韜是上海公債市場里的魔王,有美國人撐腰,又和軍政界有聯絡,神通廣大。他要搞金融托拉斯來控制工業資本,並揚言要「直逼到吳老三垮台,益中公司倒閉!」吳蓀甫既要擴廠搞實業,又要搞公債投機,資金緊缺。杜竹齋又在節骨眼上退出益中。一些儲戶紛紛要求提前取款。為了與趙伯韜斗到底,吳收買趙的情人劉玉英、經紀人韓孟翔做內線。但是閻軍突然全線出動,四天之內要打到濟南,公債猛跌,「多頭」面臨慘敗的威脅。為了轉嫁危機,吳蓀甫下令工人工資按八成扣發,鬧事者以武力鎮壓!工賊屠維岳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濟於事。工潮掀起,吳蓀甫被困在廠內,如驚弓之鳥,狼狽地從後門溜走。為了擺脫煩惱,尋求刺激,吳蓀甫一夥帶上交際花徐曼麗去江上游樂,由於開足馬力,結果撞翻了一條舢板。趙伯韜找上門,揚言要實行全面經濟封鎖。益中終於敗給了西方的「洋行」和東方的「會社」。吳蓀甫感到自己要山窮水盡了。但他還是孤注一擲,要和趙伯韜進行最後的較量,甚至把吳府住宅的地皮都押了出來。「多頭」與「空頭」決戰的時刻到了,趙伯韜掌握了吳蓀甫一夥的底細。吳最後拋出150萬「裁兵」公債,這時如果杜竹齋能加入吳的行列,吳就能取勝,但是杜竹齋趁他們壓價時站到了趙伯韜的一邊,大量扒進。吳蓀甫一敗塗地,准備用手槍自殺,但並未開槍。最後吳蓀甫與少奶奶在子夜的鍾聲里出碼頭避暑去了。

通過上述這些描寫,《子夜》揭示出了作為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吳蓀甫的兩面的性質:他和帝國主義及其卵翼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勞動人民,特別是工人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是歷史的必然的法則,誰也不能夠改變或者動搖它。當時在有關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國主義的入侵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中國社會性質已是資本主義的反動論調。他們抹煞華洋資本之間的差別,掩蓋帝國主義扼殺中國民族工業這樣一個鐵的事實,企圖用「左」的詞句來反對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達到他們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關於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刻劃,給了托派這種謬論以有力的回答。

除吳蓀甫外,茅盾在《子夜》中還創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們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狀態都打上了時代和階級的深刻印記。屠維岳是吳蓀甫手下得力的鷹犬。正象作者著意渲染吳蓀甫的才乾和魄力一樣,他也用不少筆墨渲染了屠維岳的「機警、鎮定、膽量」。吳蓀甫不能改變自己的失敗命運,屠維岳的陰謀詭計也終於破壞不了排山倒海的工人運動。越伯韜是美帝國主義所拳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是半殖民地的特有產物。他憑借蔣介石的法西斯政權的力量,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具有壓倒吳蓀甫的優勢。他不僅操縱了上海的公債投機市場,而且還一手扼住了民族工業的咽喉。他狡獪、陰狠而剽悍,玩弄女性,荒淫無恥。作品雖然對這個人物的政治社會關系揭示得還不夠充分,但從篇幅不算很多的描寫中,已經淋漓盡致地刻劃與暴露了他的流氓本性。馮雲卿是在土地革命風暴下逃亡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他把農民的血汗拿來換取大都會里的「寓公」生活,同時在公債市場上進行投機活動。通過他用自己女兒作「美人計」的一幕丑劇,作品一方面尖銳地揭示了走向滅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無恥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突出地刻劃了趙伯韜的卑鄙的形象。馮雲卿的活動所佔篇幅雖然不多,但卻是全書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如賣身權門、依靠資本家錢袋過活的李玉亭、范博文等一類所謂的「教授」、「詩人」,也都寫得各具有特色。作者曾說,他打算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外史」「連鎖到現在本書的總結構之內」,這個打算雖然沒有全部實現,但從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物身上也多少顯示了當時某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墮落、空虛的精神面貌。

茅盾特別擅長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他不是對它們作靜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寫,而是在時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銳的矛盾和沖突里來時行細致、深入的刻繪。他讓吳蓀甫同時在幾條戰線上作戰,讓他不斷處在勝利和失敗的起伏的波瀾里,時而興奮,時而憂慮,時而指揮若定,時而急躁不安。這樣,吳蓀甫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毫發畢露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杜竹齋的唯利是圖的性格,在公債市場的決戰階段顯得分外清楚。李玉亭兩面討好的豪門清客的心裡,在吳、趙兩家明爭暗鬥最為緊張的時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還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託人物情緒的變化,藉以鮮明地顯示人物的性格。他決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他寫景即所以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度歐化的語言,偶爾運用古代成語,也是恰到好處,趣味盎然。人物的語言和敘述者的語言,都能隨故事和人物的性格發展變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讀者能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子夜》的藝術結構是宏偉而謹嚴的。全書共十九章,一、二兩章交待人物,揭示線索;此後十七章,一環扣緊一環,頭緒繁多而又有條不紊,各有描寫重點而又共同服從於全書的中心。第四章寫雙橋鎮農民起義,雖然這條線索沒有得到繼續發展,對全書說來使人略有游離的感覺,但它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的面貌,顯示了吳蓀甫與農村封建經濟的密切關系和他對農民起義的勢不兩立的態度,仍然是全書的一個重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組成部分。貫串全書的主線是吳蓀甫和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但與此同時,又或實寫,或虛寫,處處顯示革命力量的蓬勃發展。最後結尾處側面帶出工農紅軍的日益壯大,以此來對照吳蓀甫失敗的命運,指出了中國的真正出路所在。

《子夜》的成功決不是偶然的。同文學史上所有成功的作家一樣,茅盾特別注意於研究人以及人和人的關系。他有廣泛的社會經驗,又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各種現象,揭示其重大的意義,形成作品的主題思想。《子夜》的孕育和產生正是這樣的。茅盾對我國古典小說《水滸》和《儒林外史》特別喜子,又曾廣泛地閱讀外國著名作家的作品。對中外優秀文學遺產,他都能經過咀嚼,消化而加以吸收,取精用宏,「消化了舊藝術品的精髓而創造出新的手法」。這也是《子夜》獲得成功的重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原因之一。

(youtheme.cn歡迎您投稿)

對於工農群眾運動的描寫,在《子夜》中不能算是成功的地方;特別是描寫工人罷工斗爭,缺點更為明顯。作者用了很大篇幅來描寫這方面的斗爭,一方面是想展示作為民族資本家的吳蓀甫和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想通過這種描寫來批判當時「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但是因為正面形象過於單薄無力,不能顯示出革命者英勇斗爭的精神,所以作者的創作企圖未能圓滿地實現。作者後來曾經指出產生這方面缺點的原因:「這一部小說寫的是三個方面:買辦金融資本家,反動的工業資本家,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三者之中,前兩者是直接觀察了其人與其事的,後一者則僅憑『第二手』的材料,——即身與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這樣的題材的來源,就使得這部小說的描寫買辦金融資本家和反動的工業資本家的部分比較生動真實,而描寫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的部分則差的多了。」

《子夜》的產生,正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在反革命文化「圍剿」中邁步前進的時候,它顯示了左翼文學陣營的戰斗實績,從創作上證明了無產階級文學是一種不可戰勝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力量。

子夜》讀後感

《子夜》標志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准備和構思的過程。

(博士教育網www.eboss.com歡迎您投稿)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斗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寫的是一九三?年兩個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這些事件里又隱伏著中國社會過去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復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通過謹嚴宏大的藝術結構表現出來,這是茅盾作為我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最值得重視和學習的地方。

在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縝密的藝術構思和卓越的創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作家筆下的工業資本家吳蓀甫,不是庸碌卑瑣的人物。他曾經熱心於發展故鄉雙橋鎮的實業,打算以一個發電廠為基礎建築起他的「雙橋王國」來。但是僅僅十萬人口的雙橋鎮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他有這樣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里來」。不僅這樣,他還知道如果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發展民族工業,首先需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國家象個國家,政府象個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視著企業上的利害關系而外,還「用一隻眼睛望著政治」。他具有游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夠煽起別人勃勃的事業雄心,願意和他合作。但是吳蓀甫這個工業界的騎士卻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歐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因而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不能不成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他不能不過一種「簡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幾條戰線上同時作戰:他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金融資本家趙伯韜進行勾心鬥角的斗爭;他熄滅不了工廠里風起雲涌的罷工運動;他用盡心機收買過來的許多小廠都成了自己脫不下的「濕布衫」,他和孫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經營的益中信託公司不能不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生產過剩、趙伯韜的大規模經濟封鎖之下一敗塗地。他們發起組織益中信託公司,時未兩月,「雄圖」已成為泡影。野心勃勃、剛愎自信的吳蓀甫,也只剩下了一條「投降的出路」。通過上述這些描寫,《子夜》揭示出了作為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吳蓀甫的兩面的性質:他和帝國主義及其卵翼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勞動人民,特別是工人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是歷史的必然的法則,誰也不能夠改變或者動搖它。當時在有關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國主義的入侵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中國社會性質已是資本主義的反動論調。他們抹煞華洋資本之間的差別,掩蓋帝國主義扼殺中國民族工業這樣一個鐵的事實,企圖用「左」的詞句來反對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達到他們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關於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刻劃,給了托派這種謬論以有力的回答。

《子夜》從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來突出吳蓀甫的性格特徵。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一個鮮明的矛盾的統一體。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業立場的義憤」,但另一方面,壓倒他的一切的卻是「個人利害的籌慮」。他是「辦實業」的,他以發展民族工業為己任,他向來反對擁有大資本的杜竹齋一類人專做地皮、金子、公債的買賣;但是他也不能不鑽在瘋狂的公債投機活動里。他希望實現他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國民黨反蔣派與地方軍閥的聯盟「北方擴大會議」的軍事行動趕快成功,然而當北方的軍事進展不利於他的公債活動的時候,他又「惟恐北方的軍事勢力發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強悍,但又不能不表現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先天的軟弱性。他有時果決專斷,有時狐疑惶惑,有時滿懷信心,有時又垂頭喪氣;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實質上則是舉措乖張。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統一在吳蓀甫的性格里。

《子夜》不僅從吳蓀甫同趙伯韜在益中信託公司和公債投機市場上的矛盾和斗爭來描寫他的性格和命運,它還寫出了吳蓀甫同農村封建經濟之間的密切聯系和他對農民武裝起義的勢不兩立的態度,而在對待工人運動的態度上,更顯露了他拚命壓榨工人、仇視革命的反動面貌。當他從報紙上知道雙橋鎮被起義農民佔領的時候,「他獰起眼睛望著天空,忽然轉為貧怒:『我恨極了,那班混帳東西!他們干什麼的?有一營人呢,兩架機關槍!他們都是不開殺戒的嗎?嘿!……』」字里行間彷彿傳出了他的咬牙切齒的聲音。他也有時不滿意國民黨反動政府,那是因為它不能有效地鎮壓革命,「因為他的權力的鐵腕不能直接達到那負責者」。他企圖從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貨傾銷和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企業的不振,想吸盡工人血汗彌補他在投機市場上所受到的損失,他利用工賊、特務和反動軍警破壞工人罷工運動。這些地方,作品成功地揭示了一個仇視勞動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動工業資本家的形象。作品還從吳蓀甫的家庭生活和周圍人物的描寫烘托出了資產階級由貪心和利慾所形成的冷酷無情的靈魂。他無法抗拒歷史的必然法則為他安排下的失敗的命運。他只能用偽裝的鎮靜來掩飾內心的惶懼和不安,從來不讓人家看見他也有苦悶沮喪的時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瑤。他依靠強烈的刺激來暫忘「那叫他們抖到骨髓里的時局前途的暗淡和私人事業的危機」,只能用「死的跳舞」來排遣失敗時的苦痛,並幾乎用自殺來結束自己悲劇性的命運。吳蓀甫是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

茅盾特別擅長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他不是對它們作靜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寫,而是在時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銳的矛盾和沖突里來時行細致、深入的刻繪。他讓吳蓀甫同時在幾條戰線上作戰,讓他不斷處在勝利和失敗的起伏的波瀾里,時而興奮,時而憂慮,時而指揮若定,時而急躁不安。這樣,吳蓀甫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毫發畢露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杜竹齋的唯利是圖的性格,在公債市場的決戰階段顯得分外清楚。李玉亭兩面討好的豪門清客的心裡,在吳、趙兩家明爭暗鬥最為緊張的時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還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託人物情緒的變化,藉以鮮明地顯示人物的性格。他決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他寫景即所以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度歐化的語言,偶爾運用古代成語,也是恰到好處,趣味盎然。人物的語言和敘述者的語言,都能隨故事和人物的性格發展變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讀者能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對於工農群眾運動的描寫,在《子夜》中不能算是成功的地方;特別是描寫工人罷工斗爭,缺點更為明顯。作者用了很大篇幅來描寫這方面的斗爭,一方面是想展示作為民族資本家的吳蓀甫和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想通過這種描寫來批判當時「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但是因為正面形象過於單薄無力,不能顯示出革命者英勇斗爭的精神,所以作者的創作企圖未能圓滿地實現。作者後來曾經指出產生這方面缺點的原因:「這一部小說寫的是三個方面:買辦金融資本家,反動的工業資本家,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三者之中,前兩者是直接觀察了其人與其事的,後一者則僅憑『第二手』的材料,——即身與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這樣的題材的來源,就使得這部小說的描寫買辦金融資本家和反動的工業資本家的部分比較生動真實,而描寫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的部分則差的多了。」

(博士教育網www.eboss.com歡迎您投稿)

《子夜》的產生,正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在反革命文化「圍剿」中邁步前進的時候,它顯示了左翼文學陣營的戰斗實績,從創作上證明了無產階級文學是一種不可戰勝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力量。

Ⅹ 求短一點又好寫讀後感的中國近代史相關研究性的學術專著、譯著,人物傳記,回憶錄 推薦

《中國近代史》(第四版),李侃等編,中華書局。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專》,胡繩,人民屬出版社。

《近代中國八十年》,陳旭麓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庄練,中華書局。

《天朝的崩潰》,茅海建,三聯。

《太平天國通史》,茅家琦,南京大學出版社。

《第二次鴉片戰爭》,蔣孟引,三聯。

《洋務運動史》,夏東元,華東師大出版社。

《中法戰爭》,陳書麟,海洋出版社。

《甲午戰爭史》,戚其章,人民出版社。

《義和團運動史》,廖一中等,人民出版社。

《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侯宜傑,人民出版社。

《辛亥革命史稿》,金沖及等,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現代史》,王檜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華民國史》第一編第一、二卷;第二編第五卷;第三編第二、五、六卷,李新主編,中華書局

《劍橋中華民國史》(上、下),費正清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閱讀全文

與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30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