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維吾爾雙人舞蹈教學

維吾爾雙人舞蹈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28 02:54:51

❶ 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有哪些

1,膝部連續性的微顫或變換動作前瞬間的微顫,使動作柔美,銜接自然。

2,旋轉快速、多姿和戛然而止。各種舞蹈形式的旋轉,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時作競技性旋轉。

3,音樂伴奏多用切分音、符點節奏,弱拍處常給以強奏的藝術處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色彩。

4,從頭、肩、腰、臂到腳趾都有動作。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的基本特徵。通過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韻味。

5,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彈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

6,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

7,與民間音樂結合得十分緊密。

(1)維吾爾雙人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維吾爾族舞蹈種類:

1,多朗舞

禮俗性舞蹈。以雙人對舞為基礎,帶有競技性的組舞。流傳在新疆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縣。「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個別地區古代維吾爾族人的自稱。多朗舞是他們傳統風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賽乃姆

自娛性舞蹈。廣泛流傳在新疆各地,節奏以、拍為主,個別地區(如哈密)有拍。賽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間曲調的一種,節奏平穩,旋律優美,適於舞蹈,後來與節奏歡快的曲調賽勒凱相結合,形成由慢轉快的兩段體的舞蹈形式,被收進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

❷ 急求維吾爾族舞蹈教學視頻

網路視頻裡面有啊

❸ 維族舞蹈鼓點怎麼喊

咚噠、咚噠、咚咚噠、噠噠咚噠咚咚噠咚咚噠。

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是與民間音內樂結合得十分緊密。

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彈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更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維吾爾族舞蹈大致可分為自娛性舞蹈、禮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3)維吾爾雙人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還有一種非常有特點的舞蹈是多朗舞。多朗舞來自塔里木盆地多朗地區(中國西北)。多朗舞有著結構嚴謹的舞蹈形式。開始跳舞以雙人對舞為主。

多少對不限,中途是不能退場的,直跳到競技開始,競技是旋轉,隨著樂曲的不斷變化,競技的人逐漸減少,直到只剩下一個人,這時到了舞蹈的高潮,在眾人的喝彩聲中結束。舞容蹈自始至終都在「多朗木卡姆」的音樂伴奏下進行,熱烈而歡快。是維吾爾族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舞蹈。

❹ 維吾爾族舞蹈欣賞片段

維吾爾族舞蹈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具有:微顫的動律、多變的舞姿、高超的技巧。其微顫的動律,膝部規律性、延續化的顫動,體現出沙漠上行走的特徵;多變的舞姿,在於它廣泛吸收西域樂舞的優長;而技巧的運用,正是繼承並發展了"胡騰舞"、"胡旋舞"、"柘枝舞"中,那些跳躍、旋轉以及腰部的各種技藝。他們生活中經常舉行的"買西熱普"則是西域"飲宴樂舞"的遺風。

"買西熱普"一詞,維吾爾語意為"歡聚娛樂"是喜慶節日中,人們歡聚一起即興歌舞彈唱的活動,活動由年長者主持,進行中還常對詩、猜謎、講笑話等,樂曲聲、歌聲起始後,人們互為邀請或自動上場起舞,即興發揮。主人還常備些水果、食品招待樂師和客人們。好熱鬧的年輕人常出些洋相逗樂,或表演些"山羊舞"、"鵝舞"之類的小節目活躍氣氛。

"山羊舞",表演者用簡單的道具扮成山羊,悄悄地來到圍坐在地毯上群眾的後面,先"咩-、咩-"地叫喚兩聲,然後和著樂曲蹦跳進場,表演吃草、喝水、磨角,又去用角頂人等,總會引起小的騷動和歡笑。

"鵝舞",表演者翻穿皮衣,把右手退進袖內,用紅布紮起袖口作鵝嘴扮成鵝狀,隨著樂曲搖頭擺尾徐緩進場表演,人們常和著樂曲唱贊美或貶義之詞,當"鵝"聽到贊美時,就歡快起舞;反之,就用嘴啄醜化他的人,表演風趣、活潑。這種民俗活動是古代西域樂舞的遺風,又是青年人學習本民族風俗、儀禮,學習民間舞蹈與即興創作的機會。其它舞蹈如"賽乃姆"、"多朗舞"、"納孜爾庫姆"等形式,也常在"買西熱普"中表演。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帶有表演性的舞蹈形式,普遍流傳於新疆各地。「賽乃姆」一詞,是對此類樂曲和這種舞蹈的通稱,習慣上人們都把地區的名稱冠於前面,如:「庫車賽乃姆」、「喀什賽乃姆」、「和田賽乃姆」等。各地的表演形式大同小異,只是在樂曲和舞蹈風格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其形式也是自由進場,互相邀請,即興發揮。表演中,經常出現「打指」(兩指打響)、「移頸」(動脖子)以及「揚眉」、「動目』等動作,讓人看後隨即聯想起唐·杜佑《通典》關於「胡舞」的描述;想起唐詩「揚眉動目踏花氈」(李端《胡騰兒》)的名句。這正是古代樂舞文化在這些地區舞蹈中的遺存。

「多朗舞」,流傳於塔里木盆地大沙漠邊緣的麥蓋提、巴楚等地。「多朗」一詞,是該地區維吾爾族人的自稱,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稱。此舞由《多朗木卡姆》(大型套曲)伴奏,並且和著樂曲有高亢的男聲伴唱;表演為雙人對舞的形式,參加者人數有限。表演分為四組動作:第一組為6/8拍,節奏平緩,但又有跳動感,膝部的顫動尤為明顯;第二、第三組,節奏逐漸轉快,舞姿豪放、有力,動作規范、嚴謹,其中還有近似「彎弓騎射」的舞姿;第四組是快板,兩人作競技性旋轉對舞,把表演推向高潮。這時,大家鼓掌、呼喊為之加油,直至留下一名旋轉技巧最高者。那貫穿全舞微顫的動律,高亢而近似吶喊的歌聲,使人們不禁聯想到多朗人戰勝乾旱,在沙漠邊緣開辟綠洲時艱苦奮斗的情景,也為他們所創造的綠洲舞蹈文化贊嘆不已。

"納孜爾庫姆",流傳於古西域火州、即今日吐魯番一帶,是以弦樂和歌聲伴奏的雙人對舞的形式,並分為一般表演和競技兩部分。前者以滑稽可笑的動作,模擬生活中的"拉麵"、"緔鞋"、"鴨子走路"等形態;並以誇張的手法模擬對方。後者兩人各出新招以壓倒對方,群眾和著聲鼓聲有節奏地呼喊"強將相逢"、"快出新招"之類激勵的語言以助興。這時,表演者大顯身手,或"動肩相靠",或"扶膝蹲跳旋轉",其動態與"黑熊搏鬥舞"頗有近似之處;而鼓點的節奏卻與"秧歌"的"結束點"相同。這和吐魯番自唐、宋以來是多民族雜居的地方有關,帶有古樂舞的遺意;它是各種舞蹈文化互為影響,各種形式相互吸收的結果,也是今日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寫照。
維吾爾族素有歌舞民族的美稱。多少世代以來,維吾爾族人民在歡樂的節日、勞動的余閑都要載歌載舞,抒發感情。維吾爾族常見的民間舞蹈有以下形式: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最普遍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它廣泛流傳於天山南北的城鎮鄉村,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在喜慶佳節以及舉行婚禮和平常親友歡聚時,他們都要跳賽乃姆。
多朗舞,是維吾爾族歷史悠久、形式完整、動作粗獷矯健的一種民間舞蹈,保持著狩獵和戰爭生活的痕跡,表現了維吾爾族勞動人民英勇善戰的性格。這種舞蹈盛行在葉爾羌河畔的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地區多朗人中。多朗舞基本上是兩人為一的對舞形式,現在保存下來的有四組動作,最後是競技性的旋轉。
薩瑪舞,是維吾爾族勞動人民在過年過節時集體歡跳的一種民間舞,動作朴實有力,主要流行在喀什、莎車一帶。
夏地亞納舞,夏地亞納,維語意為「歡樂的」,是在節日和盛大集會中的一種維吾爾族民間集體舞蹈,流行於全疆,南疆更為盛行。
納孜爾庫姆,是別具一格的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產生於吐魯番地區,流行於鄯善、托克遜、哈密等地區。是在婚禮、喜慶等日或「麥西萊甫」晚會中最精彩的表演。
在維吾爾族傳統的民間舞蹈里,還有一些是屬於帶道具的民間舞蹈形式,如「盤子舞」、「薩巴依舞」、「擊石舞」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把道具和優美的舞姿融為一體,擊打出悅耳動聽的聲音,增加藝術感染力。

❺ 維吾爾族舞蹈有哪幾種詳細一些

1、賽乃姆

自娛樂舞。 在新疆廣播,節奏拍主要,個別地區(如哈密)都要拍。 西奈木原來是一個古老的新疆民間旋律,流暢的節奏,美麗的旋律,適合舞蹈,後來與樂曲組合的旋律的節奏,由兩輪的緩慢轉動形成跳舞形式的部分,被納入了維吾爾古典音樂「十二木kam」。

2、多朗舞

禮儀舞蹈 在二人的基礎上跳舞,一起跳舞。 傳遍新疆麥凱蒂,巴楚,沙沙,阿瓦提等縣。 許多長舞有一個完整的表演節目。 舞者必須從舞蹈開始到結束,中途不允許退出,觀眾不得離開舞廳.

3、薩瑪舞

定製舞蹈。 是在伊斯蘭節日廣場上由男子執行的舞蹈形式。 新疆喀什,沙赫等主要流通領域到地面。 「索馬」原來是新疆傳統的民族舞蹈,已經勝過了一陣子。 引進伊斯蘭教後,逐漸演變成為群眾節日舞蹈活動。

4、夏地亞納

是廣場上的節日盛大集會,群眾舞蹈形式廣泛流行,新疆受歡迎,在新疆南部。 夏娜娜娜是歌曲的名字說維吾爾意思是「快樂」,以前曾經使用皇室的巡邏宮殿,歡迎等儀式音樂舞蹈,發展起來快樂的表達情緒舞蹈,大多是在演出前的集會之前。

5、納孜爾庫姆

表演男子跳舞 主打舞蹈雙重,具有競爭力。 在新疆吐魯番,杉山,Toksun等地區傳播,是婚禮嗨或者最美妙的節目,各地多有半職業性的納孜爾庫姆藝人。

❻ 維吾爾族舞蹈怎麼練習脖子

1、找一個牆角,直角型的,然後把兩個肩膀卡在直角中間,身體動不了的同時,嘗試著在水平面動脖子用耳朵找牆的感覺,眼睛同時配合,多練幾次,就找到感覺了。

2、把兩個手(手掌對著耳朵)分別放在耳朵和肩膀中間的位置,然後用耳朵去找手的感覺,這樣反復練習就能找到感覺了。

3、多鍛煉頸椎的柔韌度,方法是:脖子和肩膀的交接處持平保持不動,動的只有脖頸。或者把後背貼在牆上或高背的椅子上,保證讓肩部不動,然後把頭擺正動脖子,練幾次就會了,然後再試著後背不靠練練。初練時肩下垂,但別緊張,要放鬆,然後動脖子,慢慢堅持就會了。

4、還有一種就是,兩手交叉搭住肩膀,用力壓住肩膀不能動,然後把頭擺正動脖子,頸勃不要綳得太緊,這樣就可以慢慢地練習了。

(6)維吾爾雙人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體態及表情:立腰拔背是其體態的突出特點,膝部富有彈性,注重「辮子」的感覺。除了熱情之外,還有很顯著的高貴感,側面表現時下巴抬高,保持微笑、活潑、俏皮。

基本動作:墊步、踏點步、進退步、一步一點,翻腕、柔腕、托帽手、點肩式、移頸、三步一抬、滑沖步、點步定點轉、轉體晃身、轉跪等。

手臂特點:維吾爾族舞蹈的舞姿變化多,造型性強,這就要求手臂有極強的控制和運用能力,才能達到姿態的准確,提高表現力。

節奏的基本特徵:多用切分音、附點節奏和弱拍上給以強勢的藝術處理。如舞蹈動作中的繞腕,指尖的「挑」,腳步的「三步一抬」中的後踢步都是在弱拍做的,因此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特點。

❼ 維吾爾族的舞蹈

維吾爾族(中國西北)舞蹈的特點是與民間音樂結合得十分緊密。舞蹈時,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還有「動脖」、「打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小動作,眼睛尤其傳神。這一切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鮮明特點。

維吾爾族舞蹈大致可分為自娛性舞蹈、禮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賽乃姆」是一種自娛性舞蹈,在喜慶佳節以及舉行婚禮和親友歡聚時都要跳「賽乃姆」。「賽乃姆」舞蹈自由活潑,沒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興表演,合上音樂節奏即可,可一人獨舞、 兩人對舞或三五人同舞。人聲、鼓樂聲歡騰喧鬧,把火熱的氣氛推向高潮,使所有參加者無比激動、興奮。

還有一種特點鮮明的舞蹈是「多朗舞」,是維吾爾族歷史悠久、形式完整、動作粗獷矯健的一種民間舞蹈,深為維吾爾族人民所喜愛。「多朗舞」來自塔里木盆地多朗地區(中國西北),有著結構嚴謹的舞蹈形式。開始時以雙人對舞為主,不限對數,中途不能退場,直到競技性旋轉開始為止。隨著鼓聲加快,舞蹈速度也越來越激烈,由兩人對轉變成分散的競技性旋轉,最後只留下一人在場中央。在眾人喝彩聲中,「多朗舞」達到了高潮而結束。自始至終,多朗舞都在「多朗木卡姆」的音樂伴奏下進行。

❽ 維吾爾族的舞蹈

維吾爾族民間歌舞
表演形式維吾爾族舞蹈,可分為自娛性舞蹈、風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類。自娛性和風俗性舞蹈中也帶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現流傳於新疆各地的民間舞蹈主要形式有:賽乃姆、多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賽乃姆
自娛性舞蹈。廣泛流傳在新疆各地,節奏以、拍為主,個別地區(如哈密)有拍。賽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間曲調的一種,節奏平穩,旋律優美,適於舞蹈,後來與節奏歡快的曲調賽勒凱相結合,形成由慢轉快的兩段體的舞蹈形式,被收進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從《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四十》關於回部樂的記載,可知賽乃姆曾是清朝宮廷回部樂中的表演項目。賽乃姆的表演較自由,無論室內室外均可進行。開始表演前,群眾圍坐,樂隊和伴唱者聚集一處。音樂開始後舞者進場,可獨舞、對舞,也可3~5人同舞。舞者隨琴聲、鼓點由慢到快即興表演,也可邀請觀眾同舞。舞至高潮時,觀眾合著節奏拍手並歡呼助興。賽乃姆的伴奏樂器有彈撥爾、熱瓦甫、都它爾、沙塔爾、手鼓等。以手鼓掌握舞蹈速度。賽乃姆的地區特點為:①南疆,以喀什地區為代表,風格明快、活潑、深情、優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區為代表,風格瀟灑、豪放、輕快。③東疆,以哈密地區為代表,風格平穩、安詳、風趣、樂觀。習慣上在賽乃姆名稱前,冠以地區名稱,如:庫車賽乃姆、和田賽乃姆、伊犁賽乃姆等。
多朗舞
禮俗性舞蹈。以雙人對舞為基礎,帶有競技性的組舞。流傳在新疆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縣。「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個別地區古代維吾爾族人的自稱。多朗舞是他們傳統風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慶日歡聚時,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須自始至終跳完整個舞蹈,中途不準退出,觀眾也不得隨便離開舞場。表演時的音樂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順序進行。開始時唱散板序歌的部分無舞蹈,其他各部分的舞蹈是:奇克提麥(拍)、賽乃姆(拍)、賽乃凱斯(拍)、賽勒瑪(拍)。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團團圍坐,鼓聲起後,紛紛邀請對手雙雙起舞,其舞步穩健豪放。隨音樂節奏由慢而快。舞蹈由雙人對舞轉為集體圈舞,又由圈舞發展成雙人競技性旋轉表演,動作勇猛、矯健。伴奏樂器有卡儂、多朗熱瓦甫、艾捷克、手鼓等。
薩瑪舞
風俗性舞蹈。是伊斯蘭教節日時由男子在廣場上集體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傳地區為新疆喀什、莎車等地。「薩瑪」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種拍的民間舞蹈,曾盛行一時。伊斯蘭教傳入後,逐漸演變成節日的群眾舞蹈活動。在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時,薩瑪舞被收在歌舞組曲「麥西來甫」的開始部分。至今,在肉孜節、古爾邦節時,人們依然喜歡聚於寺院前的廣場上跳薩瑪舞。薩瑪舞的節奏有:、、、拍,拍較少見。主要樂器為鐵鼓和嗩吶。其舞蹈動律沉穩、舒展。落腳時全腳著地,身體下壓,微頓,抬步時兩手隨身體的俯仰而輕擺,常用跳轉、擦地空轉等技巧動作。表演者多為勞動群眾,動作粗獷有力,富有勞動生活氣息。
夏地亞納
是節日或盛大集會時在廣場上表演的群眾集體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於南疆。夏地亞納原是樂曲名稱,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過去曾用於王宮貴族的出巡、迎送等禮儀的樂舞中,後發展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舞蹈,多在集會開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間舞蹈之後表演,如跳薩瑪舞時,一般以夏地亞納結束。跳夏地亞納舞人數不限,表演時無固定隊形,動作不強求一致,步伐以小跳步為主,手的動作簡單。節奏為、拍。伴奏可用弦樂或吹奏樂,幾面直徑不同的手鼓或鐵鼓同時熱烈擊奏。新疆各地的夏地亞納的形式與風格各有差異,北疆的活潑,南疆的舞姿華麗,麥蓋提縣的古樸。
納孜爾庫姆
表演性男子舞蹈。以雙人對舞為主,帶有競技性。流傳於新疆吐魯番、鄯善、托克遜等地區,是婚禮、喜慶或麥西來甫中,最精彩的節目,各地多有半職業性的納孜爾庫姆藝人。納孜爾庫姆的表演在《吐魯番木卡姆》的伴奏下進行,開始只是合著樂曲與伴唱跳一般性舞蹈,當樂曲轉入納孜爾庫姆專用曲調並唱到「哎,哎,納孜爾庫姆」的歌詞時,才進入納孜爾庫姆的表演。表演分為兩部分:①對舞,節奏為拍,步法以蹲步、跳步為主,舞者以詼諧、幽默的動作模擬各種勞動或各種人物形象,如緔鞋、跛子走路等;②競技,節奏為拍,只以鼓聲伴奏。技巧動作有跳蹲、跳轉、動肩轉等,舞者互以高難動作壓倒對方,在觀眾有節奏的呼喊聲中獻藝表演。伴奏樂器為:艾捷克、彈撥爾、熱瓦甫、手鼓、嗩吶、鐵鼓等。
盤子舞
表演性道具舞蹈。流行於新疆庫車、喀什、伊犁、烏魯木齊、麥蓋提等地。用弦樂伴奏,節奏為拍,有專用曲調。據傳,盤子舞源於新疆庫車民間,後流傳各地,逐漸發展成為舞台節目,由女子單人表演。表演時舞者兩手各持一盤子,指挾竹筷,和著音樂,邊打邊舞,並在頭上頂一盛水的碗,以增加難度。麥蓋提縣的盤子舞,由男藝人表演,嘴內叼長把木勺,隨舞擊打碗。盤子舞的步法與舞姿,多來自賽乃姆。
手鼓舞
表演性舞蹈。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舞蹈形式,開始流傳在南北疆各地民間,後發展成為舞台節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進行。舞蹈的特點是動作敏捷、節奏多變,多用高難度的旋轉與腰部技巧。
其他表演性舞蹈
用道具的有擊石舞、薩巴耶(鐵環)舞、燈舞等。模擬性的舞蹈有:山羊舞、老虎舞、駱駝舞等。這些舞蹈形式也多在麥西來甫中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舞蹈工作者在各種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編撰了《維吾爾族舞蹈基訓教材》,並創作了許多優秀舞蹈節目。如手鼓舞《摘葡萄》、歌舞《喀什賽乃姆》、大型舞蹈《多朗麥西來甫》、《拉克》及《鼓舞》、《天山女工》等,受到國內外好評。同時涌現出一批國內外知名的舞蹈演員與編導。

❾ 維吾爾族舞蹈移頸怎麼做

你可以背靠牆壁,把兩只手手心對著自己的臉頰,然後用你的臉去貼自己的手心,要注意不內要動下巴,要用整個臉帶容動你的脖子去貼,如果是專業學維族的話,脖子就不需要動很大,你多練幾天就會了,我就是這樣練會得,加油哈

閱讀全文

與維吾爾雙人舞蹈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