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專班喝酒的調查方案設計
1
關於大學生飲酒問題的調查報告
調查原因:近年來,我國大學生飲酒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在同學之間的生日
聚會和上最為常見。僅我個人在大學一年左右的時間就曾多次目睹同學之間相
互斗酒,甚至出現較為嚴重的醉酒現象。所以我想對大學生飲酒原因作一個簡
單的分析,探討影響大學生飲酒的因素。
調查對象:由於外院女生較多,所以我盡可能聯系了土木的同學及體院的同學
(盡可能使男生女生對半)
,
做了一份調查問卷,
並且在網上搜集了一部分資料,
以下是調查問卷整理後的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其中,有
55.7%
的男同學,
44.3%
的女同學;有
26.9%
的同學認為自
己是內向型,
20.6
認為自己是外向型,
12%
的同學認為自己是中間型,
還有
14.7%
的同學學認為自己是綜合型;
25%
的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從不飲酒,
61.9%
的是勸
酒才飲,
12%
的有酒必飲,
只有
1.1%
的飲酒成性;
在這些同學的的家庭中,
15.3%
的幾乎都飲酒,少數幾個飲酒的佔到了
68.9%
,
14.4%
的同學家中沒有飲酒者,
有
1.4%
的同學不太清楚;在他們的同學中,幾乎都飲酒的佔到了
43.1%
,少數
幾個飲酒的是
47.3%
,
5.1%
的身邊的同學沒有飲酒者,
4.5%
的同學不太清楚;
這
些同學中有
58.7%
是因為社會的需要而飲酒,
29.5%
的是因為節日歡慶,
9.5%
的
為了解悶消愁,
2.3%
的是為了刺激;
66.9%
的認為適量飲酒有利於健康,
有
23.5%
的認為喝酒有害於健康;有一半的同學認為因就是一種適應社會的需要,而另
一半則不同意這個觀點;不過將近
90%
的同學認為依舊可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對於大學生飲酒原因,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家庭影響,學
習及生活壓力,酒精期望,同學及社會的影響。
探討大學生飲酒的原因,家庭
影響是最重要的因素。每個人出生後,接觸的最多便是自己的父母,後天習慣
『貳』 明神宗萬曆皇帝實錄當中跟臣子有一段經典的對話,是明史精華。提到了臣下批評皇帝喝酒之類的問題
我記得是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在萬曆十七年十二月寫的一本奏疏《酒色財氣疏》引發的,然後萬曆氣不過,就找來申時行等打算懲罰雒於仁。應該是以下文字: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一十九 萬曆十八年正月甲辰朔
上御毓德宮召輔臣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王家屏入見於西室,御榻東向,時行等西向跪,至詞賀,元旦新春又以不瞻睹天顏,叩頭候起居。
上曰:「朕之疾已痼矣。」時行等對曰:「皇上春秋鼎盛,神氣充盈,但能加意調攝,自然勿葯有喜,不必過慮。」
上曰:「朕昨年為心肝二經之火時常舉發,頭目眩暈,胸膈脹滿,近調理稍,可又為雒於仁奏本肆口妄言,觸起朕怒,以致肝火復發,至今未愈。」時行等奏:「聖躬關系最重,無知小臣,狂戇輕率,不足以動聖意。」
上以雒於仁本手授時行雲:「先生每看這本,說朕酒色財氣,試為朕一評。」時行方展疏,未及對。上遽雲:「他說朕好酒,誰人不飲酒?若酒後持刀舞劍非帝王舉動,豈有是事?又說朕好色,偏寵貴妃鄭氏。朕只因鄭氏勤勞,朕每至一宮他必相隨,朝夕間小心侍奉勤勞。如恭妃王氏,他有長子,朕著他調護照管,母子相依,所以不能朝夕侍奉,何嘗有偏?他說朕貪財,因受張鯨賄賂,所以用他。昨年李沂也這等說。朕為天子,富有四海,天下之財皆朕之財,朕若貪張鯨之財,何不抄沒了他?又說朕尚氣,古雲少時戒之在色,壯時戒之在斗,斗即是氣,朕豈不知?但人孰無氣?且如先生每也有童僕家人,難道更不責治?如今內侍宮人等或有觸犯及失誤差使的,也曾杖責,然亦有疾疫死者,如何說都是杖死?先生每將這本去票擬重處。」時行等對曰:「此無知小臣,誤聽道路之言,輕率瀆奏。」
上曰:「他還是出位沽名!」時行等對曰:「他既沽名,皇上若重處之,適成其名,反損皇上聖德。唯容不較,乃見聖德之盛。」復以其疏繳置御前。
上沉吟答曰:「這也說的是,到不事損了朕德,卻損了朕度。」時行等對曰:「聖上聖度如天地,何所不容?」
上復取其疏,再授時行使詳閱之。時行稍閱大意,上連語曰:「朕氣他不過,必須重處!」時行雲:「此本原是輕信訛傳,若票擬處分,傳之四方,反以為實。臣等愚見,皇上宜照舊留中為是,容臣等載之史書,傳之萬世,使萬世頌皇上為堯舜之君。」復以其疏送御前。
上復雲:「如何設法處他?」時行等雲:「此本既不可發出,亦無他法處之。還望皇上寬宥臣等,傳語本寺堂官使之去任可也。」上首肯,天顏稍和:「因先生每是親近之臣,朕有舉動先生每還知道些,安有是事?」時行對曰:「九重深邃,宮闈秘密,臣等也不能詳知。何況疏遠小臣?」
上曰:「人臣事君,該知道理。如今沒個尊卑,上下信口胡說。先年御史黨傑也曾數落我,我也容了。如今雒於仁亦然,因不曾懲創,所以如此。」時行等曰:「人臣進言,雖出忠愛,然須從容和婉,臣等常時惟事體不得不言者,方敢陳奏,臣等豈敢不與皇上同心?如此小臣,臣等亦豈敢回護?只是以聖德聖躬為重。」
上曰:「先生每尚知尊卑上下,他每小臣卻這等放肆!近來只見議論紛紛,以正為邪,以邪為正,一本論的還未及覽,又有一本辯的,使朕應接不暇。朕如今張燈後看字,不甚分明,如何能一一遍覽?這等殊不成個朝綱。先生每為朕股肱,也要做個張主。時行等對曰:「臣等才薄望輕,因鑒人前覆轍,一應事體,上則稟皇上之獨斷,下則付外廷之公論,所以不敢擅自主張。」
上曰:「不然,朕就是心,先生每是股肱,心非股肱安能運動?朕既委任,先生每有何畏避?還要替朕主張?任勞任怨不要推諉。」時行等叩頭謝曰:「皇上以腹心股肱優待臣等,臣等敢不盡心圖報?任勞任怨,四字臣等當書之座右,朝夕服膺。」
語畢,時行復進曰:「皇上近來進葯否?」上曰:「朕日每進葯二次。」時行等雲:「皇上須慎重揀選良葯。」
上曰:「醫書朕也常看,脈理朕都知道。」時行等雲:「皇上宜以保養聖躬為重,清心寡慾戒怒平情,聖體自然康豫矣。」時行等又雲:「臣等久不瞻睹天顏,今日幸蒙宣召芻蕘之見,敢不一一傾吐近來。皇上朝講稀疏,外廷日切懸望。今聖體常欲靜攝,臣等亦不敢數數煩勞起居,但一月之間或三四次間一臨朝,亦足以慰群情之瞻仰。」
上曰:「朕疾愈豈不欲出?即如祖宗廟祀大典也要親行,聖母生身大恩,也要時常定省。只是腰痛腳軟,行走不便。」時行等又雲:「冊立東宮系宗社大計,望皇上蚤定。」
上曰:「朕知之。朕無嫡子,長幼自有定序。鄭妃再三陳請,恐外間有疑,但長子猶弱,欲俟其壯健,使出就外才放心。」時行等又雲:「皇長子年已九齡,蒙養豫教正在今日,宜令出閣讀書。」
上曰:「人資性不同,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也要生來自然聰明,安能一一教訓?」時行等對曰:「資稟賦於天,學問成於人,雖有睿哲之資,未有不教而能成者。須及時豫教,乃能成德。」
上曰:「朕已知之,先生每回閣去罷。」仍命各賜酒飯,時行等叩頭謝,遂出去宮門數十武。
『叄』 今晚想辦個喝酒活動,不知道怎麼寫策劃
注意過度高興
很多人之所以會喝酒(不論其是否酒鬼),是為了改變不好的心情。
這種為了擺脫痛苦的感覺而選擇喝酒的方式,我們稱之為「逃避性飲酒」。成千上萬A.A.會員都知道,其實我們在興高采烈的時候,也經常喜歡舉杯暢飲。如果仔細回顧過去喝酒的經歷,多數人可以發覺,我們已經習慣於在情緒高昂時以喝酒助興的方式來慶祝。
基於以往這種喝酒習慣,我們提出另一項建議:特別注意歡樂喜慶、興高采烈的時候。當萬事順意的時候,讓我們感覺自己可能不是嗜酒者。請注意!那時候(即使已經度過好幾年清醒的時間),喝杯酒的想法似乎極為自然。
我們暫時忘卻了過去嗜酒的悲慘記憶,只喝一杯應該問題不大。然後我們開始認為其實喝酒也沒多麼嚴重,甚至不會有任何損害。對一般正常人而言,一杯酒當然不會有問題。但是從我們過去嗜酒的過程可以清楚地斷定,這看似無關緊要的一杯酒,對我們這種人所產生的影響將會是多麼嚴重。
遲早我們會說服自己再多喝一杯也沒問題,進而我們又想何不再多喝兩杯……歡樂喜慶的飲酒對於我們而言尤其具有特別的誘惑,我們有正當的理由慶祝,又身處一群歡欣愉快正在喝酒或是能夠喝酒的親友當中,他們暢飲的行為似乎也給我們帶來某種程度的社交壓力,慫恿我們也一起加入喝酒的行列。
也許由於我們傳統的社會習俗,在婚喪喜慶的場合經常會有喝酒的習慣。
因此,即使我們了解到自己已經完全沒有必要再喝酒,那種根深蒂固的想法依然殘存在我們心中。有許多方法可以擺脫喝酒的社交壓力,請參考26章的建議。我們必須提醒自己,沒有任何例外的情況可以特許我們「免除」酒癮。
無論我們有任何理由或是完全沒有理由,在任何時間,一旦又開始喝酒,我們的疾病將立即再度惡化。
對於我們當中有些人而言,不論是否在特別的歡樂節慶場合或是有無社交應酬壓力的影響,想要喝酒的沖動在高興的時候似乎更為強烈。
這種感覺能夠發生在最出乎我們意料的時刻,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弄明白其中確切的原因。
我們現在知道,當我們有喝酒的想法出現時,不必特別驚慌。畢竟在當今的現代社會中,任何人有喝酒的想法都是很自然的,對於我們這些「酒中豪傑」而言,更是可想而知。
然而有喝杯酒的想法未必等於喝酒的慾望,不必感到沮喪或恐懼。我們不妨將其視為對於嗜酒風險的警示,讓我們想起了嗜酒的危害。
危險是永遠的,即使在感覺到難以置信的良好的時候。
記住最後一次喝醉的經驗
一如字面上所示,我們指的是「喝醉」酒而非「喝酒」。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長久以來「喝一杯酒」意味著三五好友把盞言笑的歡樂時光。基於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年齡以及第一次喝酒時周圍的環境,我們都有過各種回憶和期待(有時是焦慮)
使我們可能回想起一杯沁涼的啤酒、一杯雞尾酒、杜松子酒加奎寧水、威士忌加啤酒、一口紅酒或諸如此類的事物等等。
周而復始,在多數人早期喝酒的過程中,對於酒精的期待總是能夠符合實際需要喝下的酒量。
如果剛好每次都能恰如其分,我們自然認為「喝杯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經驗,不僅滿足自己的需求,也不會逾越宗教習俗的規范。同時滿足渴望、迎合社交場合的禮儀,並有助於我們放鬆心情、振奮精神,達到我們各種不同的追求目標。例如以一位55歲的芬蘭人而言,當有人找他喝一杯時,不禁立即使他聯想到年輕時,在寒冷的天氣下喝下一兩杯白蘭地或伏特加烈酒後,所帶來的陣陣暖意。
若是一名年輕的女性,她腦海里可能立即浮現,華麗水晶杯裝著香檳、衣香鬢影、耳鬢廝磨、情意綿綿羅曼蒂克的氣氛,或是搖滾音樂會中蓄鬍、長發牛仔裝裝扮的年輕人,從滿袋瓶裝酒中取出一瓶豪飲,閃光燈不停閃爍,四處煙霧迷漫,每個人都尖聲狂叫,令人興奮不已的景象。有一位A.A.會員說:「喝一杯」幾乎等於是吃比薩、喝啤酒的代名詞。
還有一位78歲的寡婦說,她時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在療養院時,很喜歡在就寢時來杯雪利酒的習慣。雖說我們腦海中這種對於喝酒的印象極為自然,然而就我們現在的情況而言,卻是一種誤導,這也是我們有些人開始喝酒的方式。
如果我們喝酒的過程僅僅是這樣,那麼我們後來就不太可能會惡化成為嗜酒的問題。然而如果我們毫無畏懼的檢視從前喝酒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在我們最後幾年或幾個月的嗜酒期間,不論我們再如何努力的嘗試,未曾再出現如此完美、神奇的時光。
取而代之的是我們一再的發現自己的實際的酒量遠大於此,最後總是導致某種程度的麻煩。也許我們對自己飲酒過度單單只有私下感到些許內疚。
但有時卻會演變為劇烈的爭吵,影響本身工作,甚至導致嚴重的疾病、意外,或法律和財務問題。所以,當一個「喝一杯」的建議出現時,現在我們嘗試著回想從開始喝酒到最後一次可憐的醉酒和宿醉的整個過程。
一般朋友對我們提議喝一杯酒的邀約,一般而言純粹指的是社交應酬、一兩杯淺嘗即止的方式。
但是如果我們認真仔細的回想上次喝醉所給我們帶來的痛苦的全部細節,我們就不會再被長久以來盤據在我們心頭對「喝一杯酒」的印象所蒙蔽。
如今我們可以坦白地承認,就我們生理上的真實反應而言,我們相當確定一杯黃湯下肚,意味著我們遲早又會再喝醉酒,而帶來一連串的麻煩。
喝酒對我們來說已不再意味著音樂、歡樂,而是病痛和悔恨的記憶。有位A.A.會員曾經如此表示:「我知道現在如果去酒吧喝一杯酒,將絕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是用一點時間、花一些金錢而已。
這一杯酒將會耗盡我的銀行賬戶、我的家庭、我的房屋、汽車、工作、我的理智,甚至於我的人生。這實在是太大的代價太高的風險。」
他記住了他最後一次喝醉的情況,而不是第一次喝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