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形容教育的成語有哪些
1.教導有方
【拼音】:jiào dǎo yǒu fāng。
【解釋】:教育引導很有辦法。
【出處】: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九回:「凡此種種,雖然是他叔祖教導有方,也是他福至心靈,官星透露,才得一變而為聞一知十的聰明人。」
2.誨人不倦
【拼音】:huì rén bù juàn。
【解釋】:誨:教導。 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例句】:他一生勤勤懇懇,誨人不倦,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棟梁之才。
【近義詞】:不厭其煩。
【反義詞】:誤人子弟。
❷ 形容善於教學教育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因材施教、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觸類旁通、知一萬畢
一、因材施教 [ yīn cái shī jiào ]
【解釋】: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別類分門;因材施教。」
【翻譯】:根據事物的不同特徵進行分類或整理,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二、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三、融會貫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解釋】:融會:融合領會;貫通:貫穿前後。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出自】:宋 朱熹《朱子全書·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翻譯】:舉一而三次,聽說一而知十,於是學者用功之深,窮理的成熟,然後能融會貫通,才落到這一步。
四、觸類旁通 [ chù lèi páng tōng ]
【解釋】:觸類: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貫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
【出自】:西周 周文王《周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翻譯】:再引申其義,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天下所能之事皆也就沒有什麼的了。
五、知一萬畢 [ zhī yī wàn bì ]
【解釋】:指理解本質,萬事盡通。
【出自】:戰國 莊子《莊子·天地》:「通於一而萬事畢。」
【翻譯】:重點在於理解了事情的本質,其他的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
❸ 與教育教學有關的詩句和古語 總結了與教育教學有關的詩詞名句,古語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❹ 形容教育教學抓基礎扎實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教育數學教學雜記機抓基礎扎實的四個字詞語有哪些 經過這種教學 學到了很多知識 是人們是學長的 基礎教育更加扎實
❺ 求大量有關贊美教育的古詩句,詞
絲盡春猶在
燭化意更稠
板上種桃李
碩果滿神州
無題
風雨潤桃李
黑白畫春秋
誰知鬢上雪
日月漸入無
1. 源遠流長圖
欲求賢才棟梁,
天空陸地海洋.
半世東奔西忙,
今又遠航,
路遙山高水長.
2. 老師匡煥學
德高鴻儒博學,
望重英雄豪傑.
天時地利人和,
用筆如魔,
令人拍案叫絕.
3. 王本成
敢說敢作敢為,
無怨無恨無悔.
狂風暴雨驚雷,
吐氣揚眉,
天下舍我其誰?
4. 回瀾閣
為國為家為民,
風吹日曬雨淋.
碧海藍天白雲,
日月星辰,
相伴一生追尋.
5. 管仲圖
為人堂堂正正,
做事磊落光明.
匯集四方英雄,
師出有名,
天下任我縱橫.
6. 逸仙圖
胸懷萬里世界,
放眼無限未來.
揮灑曠世奇才,
重上瑤台,
天地為之驚駭.
綠野堂開占物華,
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
何用堂前一似夢瑤台,心知玉女來.
笙歌人杳渺,花影月徘徊.
笑我閑三徑,思君賦七哀.
流觴與紅葉,詩酒不勝杯.
更種花.
逸仙圖
胸懷萬里世界,
放眼無限未來.
揮灑曠世奇才,
重上瑤台,
天地為之驚駭.
回瀾閣
為國為家為民,
風吹日曬雨淋.
碧海藍天白雲,
日月星辰,
相伴一生追尋
師蠶
教子教女,
辛勤半輩.
滿頭白發,
甘乳一生.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成語)桃李滿天下
❻ 與教育教學有關的詩句和古語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❼ 寫出十個描寫教育教學的成語,如:誨人不倦
1,誨人不倦
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2,春風化雨
化:化生回和養育。指適宜於草木生答長的風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3,教導有方
:教育引導很有辦法。
4,桃李之教
:指老師的教誨。
5,
不吝賜教
:吝:吝惜;賜:賞予;教:教導,教誨。不吝惜自己的意見,希望給予指導。請人指教的客氣話。
6,不可教訓
:教訓:教育,教誨。 對某人無法進行教育。
7,耳提面命:
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 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8,孟母三遷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
9,循循善誘
:循循:有次序的樣子;善:善於;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
❽ 關於教育的成語
良師益友、誨人不倦、諄諄教導、諄諄告誡、觸類旁通
一、良師益友 [ liáng shī yì yǒu ]
【解釋】:良:好;益:有幫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
【出自】:夏衍《知公此去無遺恨——痛悼郭沫若同志》:和一位締交半個多世紀的良師益友訣別,悲痛之情是難以盡述的。
二、誨人不倦 [ huì rén bù juàn ]
【解釋】: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翻譯】: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有什麼在我哦?
三、諄諄教導 [ zhūn zhūn jiào dǎo ]
【解釋】:諄諄:懇切、耐心的樣子。懇切、耐心地教導。
【出自】:毛岸青《我們愛韶山的紅杜鵑》:父親,您生前諄諄教導我們,不要那種脫離人民的虛無主義、個人主義。
四、諄諄告誡 [ zhūn zhūn gào jiè ]
【解釋】:諄諄:教誨不倦的樣子;告誡:規勸。懇切耐心地勸告。
【出自】:周.孔子編訂《詩經·大雅·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翻譯】:反覆耐心教導你,你既不聽也不睬。
五、觸類旁通 [ chù lèi páng tōng ]
【解釋】:觸類: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貫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
【出自】: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我真高興,得著兩個新鮮的意思,讓我對於生活的方法,能觸類旁通的思索一回。
❾ 形容老師教育的好的成語。
言傳身教、春風化雨、如沐春風、諄諄教誨、耳提面命
一、言傳身教 [ yán chuán shēn jiào ]
【解釋】:言傳: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以行動示範。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範。指行動起模範作用。
【出自】:戰國 莊子《莊子·天道》:「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譯文】:我跟隨的人,不可以用語言表達的。
二、春風化雨 [ chūn fēng huà yǔ ]
【解釋】:化:化生和養育。指適宜於草木生長的風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自】:戰國 孟子《孟子·盡心上》:「有如時春風雨化之者。」
【譯文】:像適宜於草木生長的風雨人一樣。
三、如沐春風 [ rú mù chūn fēng ]
【解釋】:
1、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學識的人相處並受到熏陶,猶言和高人相處。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風的吹拂一般。
2、比喻沉浸在美好的環境中。形容心情愉快舒服。與對「景物」的感受無關。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風里。
【出自】: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卷四:「朱公掞見明道於汝州,逾月而歸。語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月。』」
【譯文】:「朱光庭到汝州拜見程顥州,一個月後回來。對人說:「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
四、諄諄教誨 [ zhūn zhūn jiào huì ]
【解釋】:諄諄:懇切、耐心的樣子。懇切、耐心地啟發開導。
【出自】:戰國 孔子《詩經·大雅·抑》里的「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譯文】:反覆耐心教導你,你既不聽也不睬
五、耳提面命 [ ěr tí miàn mìng ]
【解釋】: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出自】:戰國 孔子《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譯文】:非但當面教導你,還拎你耳要你聽
❿ 和教育有關的詩詞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2.學非探其花,要自撥其根------唐.杜牧《留誨曹師等詩》
3.十年磨一劍------唐.賈島《劍客》
4.不是虛心豈得賢------宋.王安石《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唐.杜荀鶴
6.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7.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送安驚落第詩》
8.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9.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民歌《長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晉.傅玄《雜詩》
11.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陶淵明《雜詩》
12.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唐.孟郊《勸學》
1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宋.岳飛《滿江紅》
14.逢事獨為貴,歷代非無才------唐.陳子昂《郭槐》
15.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原老君家------宋.戴復古《寄興二首》
16.南山棟梁益稀少,愛材養育誰復議------唐.柳宗元《行路難》
17.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8.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皋------宋.黃庭堅《過平輿懷李子先時在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