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學習心得
評析標准:(一) 活動是否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教師在活動中,要注意角色的轉換,要從過去的主導、主角的地位向孩子學習的夥伴、朋友、知己的角色轉換;教學過程要從過去的教師說向師生間討論、生生間討論轉化;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的學習權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及時給孩子鼓勵性和表揚的話語,真正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人。在我們這次觀摩的活動《運水》中,教師完全讓孩子做主人。在最後的比賽時,讓孩子自由分組,並且在其中用引導者的角色讓孩子知道8個人可以分成幾組?每組幾個人?還讓孩子自己制訂游戲的規則。可以看出,孩子在這次活動中非常自主,玩得也非常盡興。
(二) 看活動中的「生成性」如何
教師在活動中提出的問題,有沒有設置一些「生成性」的問題,啟發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是評價一次活動是否是好活動的一個重要標尺。在《竹子運水》這次活動中,教師設置的難點是怎麼樣讓水通過竹子流到盆子里,並且給孩子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提供了許多材料。事實上,這是一個讓孩子有很大生成性的任務,但是教師似乎不太敢放手讓孩子去研究和探索,她急於想給予孩子們完成這個任務的正確方法,每次只要發現孩子嘗試出一點苗頭時,就馬上過去幫助他們完成任務,整個活動在教師「辛辛苦苦」的指導下,似乎是很順利,兩組孩子順利完成了任務,即使是失敗的一組也很快就找到的竅門,解決了問題,順利地「運」好了水。但孩子真正地研究了嗎?確確實實地了解了竹子運水的竅門了嗎?可能還沒有,因為他們都是在老師為主的前提下來進行活動的,自己嘗試、思考、動手的機會不多。因此這次活動中孩子自己生成的東西不是很多。
(三) 活動的教學效果是否讓孩子易於、樂於接受
孩子在活動的過程中,是否樂於學,易於接受教師的話語,是衡量新課程與老課程的一個重要標志。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滿激情,要保持一顆「童心」,用飽滿的情感激發孩子的情感,使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中保持健康心理,快樂成長!在觀摩的錄象中,三次活動中,每個老師都能運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或語言的魅力,或材料的吸引,或游戲的樂趣……各顯神通,但都達到了一個目的——吸引了孩子的目光、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每個孩子都樂在其中,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四) 活動中是否關注不同層次的孩子
在每次活動,特別是對外開放的活動中,作為教師,不能為了這次活動的成功,而在提問和布置任務時,只照顧能力強的孩子,而把能力差的孩子冷落在一邊。這樣做會影響一些孩子的情緒,甚至是心靈。可以看出,三位老師都是很關注孩子的,在她們眼中每個孩子都是很棒的,並且也為了適應不同層次孩子的需要,教師設置的難點、重點都是面向每個孩子的,會根據孩子能力的不同,對他採取不同的方法和內容,這樣,在活動中,每個孩子都會覺得自己是主角。
(五) 我們在設計活動時,還要突顯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生成性,為孩子的終生可持續發展服務,這樣的活動就一定不會很差。
同樣,我們在評價一次活動時,也要站在孩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不能離開孩子來評價這次活動
B. 評析幼兒園教學活動可以從哪些方面展開
主題活動來目標就是通過主題活動自孩子可以從中獲得什麼。在「各行各業」這個主題中,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孩子了解各行各業不同的工作者對社會的貢獻,知道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各行業的資源,尊重並感謝各行各業工作的人;了解不同職業的差異,培養孩子的觀察分析能力;同時在玩游戲的過程中,體驗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等。
C. 幼兒集體教學活動評價怎麼寫
一、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評價的含義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評價,又可以稱為幼兒園教學評價、幼兒園高結構教育活動評價。它是指在教學活動實施後,依據一定的評價標准和指標,為促進幼兒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和提高教學質量,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效果所進行的價值判斷活動。從評價的對象和內容看,它包括了對幼兒的學習過程與結果、教師的教學所進行的評價。
相對而言,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這種高結構教育活動評價會更多關注教育活動設計者和實施者的「有意義的教學」。
二、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評價的類型
從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常用的評價類型包括外部評價,即由專家、幼兒園管理者或其他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和實施者進行的評價;還包括自我評價,即由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設計、實施和效果。
(一)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外部評價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外部評價的作用
通過外部評價,可以幫助教師了解自己的教學情況和效果,並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和改進。通過外部評價,也可以方便評價者在教師群體設計與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做出一定的區分和比較,幫助外部評價者,特別是幼兒園管理者了解教師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中的不同水平,進行分層指導和培養。
2.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外部評價的方法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進行評價時,可以採用一些客觀的標准和指標,以量化的方式進行。量化評價的目的主要是進行差異比較,一些外部評價,如:專業人士或幼兒園管理者或幼兒園同行教師對某教師的教學活動評價,一般多以量化的方式來進行,以方便外部評價者對教師在橫向之間做出一定的區分。
然而,由於幼兒園教學活動涉及人的因素,涉及具體的、真實的教育情景,變數及其關系比較復雜,因此,除了量化評價的方式外,更需要藉助質化評價的方式,對幼兒園教學活動實施的有效性做解釋性的理解,為的是提出新的問題,對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做出改進,如:同行教師觀摩活動後與執教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評析和研討。
3.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外部評價的標准和指標
開展集體教學活動評價時,首先是確定評價標准和指標。由於教學活動是一個由教師與幼兒共同參與和相互作用的過程,所以,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評價涉及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兩個方面。
(二)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反思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反思的含義與作用
反思是教師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其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地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分析、研究,從而對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做出評價。自我評價是促進教師進行自我反思的一個重要手段,反思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階梯。
2.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反思的內容
(1)對教學活動目標的反思:包括對教學活動設計的反思、對教學活動內容的反思和對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的反思。
(2)對教學活動實施的反思:包括對教學活動實施過程的反思和對教學活動實施效果的反思。
(3)對教學活動評價的反思
D. 教學活動如何評析幼兒園
要評價幼兒園,就要針對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去進行評價,從幼兒園的教學情況,幼兒園的環境情況,以及幼兒園的孩子,教育成國等多方面做出一個綜合的評價。
E. 如何組織好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評價環節
組織集體教學活動中為了讓評價環節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需要傾聽,以便及時發現幼兒有價值的觀點和困惑,啟發、引導幼兒對未完成或較膚淺地完成的活動作更深入的探索。 第一. 激發幼兒參與評價的主動性。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思考自己的行為,還便於其他幼兒了解同伴在操作過程中的思路以及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作出適當的評價,促進幼兒發展。 第三,鼓勵幼兒互評。由於互評必須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因此,教師應適當引導,如「哪些小朋友和你的方法一樣」「你喜歡誰的方法」等,以便幼兒綜合比較,互相學習。 第三,開展小組互評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各個小組活動情況的整體評價,以培養幼兒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第四,評價時機要合適。如果對於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幼兒來說,不適時的評價活動是干擾,而且容易使幼兒養成不善於傾聽的習慣,破壞幼兒繼續探究的慾望。 第五,評價形式要豐富多樣. 評價的目的是在了解幼兒發展現狀的同時幫助他們整合、提煉相關經驗,更好地促進他們的發展。我們可以採用豐富多樣的評價形式,如,以教師為主講評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請幼兒說說自己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鼓勵幼兒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採取哪種形式,我們都要充分了解幼兒現有的興趣、能力水平及活動特點等,盡量引導幼兒圍繞具有共性或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來思考、討論。 第六,評價場所要機動。 第七.評價要以幼兒發展為切入點, 評價內容要以幼兒的發展需要為基礎。這就需要我們在活動過程中傾聽幼兒的談話,觀察幼兒的表現,從中發現他們對哪些內容感興趣,判斷他們的發展水平,從而確定評價引導的側重點。
F. 怎樣評價幼兒園的教學活動
1、教學活動目標的設置符不符合該年齡段的幼兒,例如他們的年齡、心智發展程度、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 2、教學活動的過程有沒有圍繞教學活動的目標進行,是否偏離主題或者與主題表達無關。 3、活動過程中是否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幼兒有無與教師互動,並與教師配合主題完成相關的活動(如畫畫、唱歌、游戲等)。 4、是否完成了教學活動目標,達到了預設的效果。
G. 對一個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評價
對幼兒園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可以結合幼兒園具體的教學活動,首先就應該參加某一次教學活動,對這次教學活動做一個記錄,可以分析教學活動的好的地方以及做的不好的地方,同時可以對他們提出一些改進意見。
H. 如何制定幼兒園課堂教學活動評價標准
摘要: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是幼兒園活動的指南針,它即是活動設計的起點,也是活動設計的終點;即是選擇活動內容、活動組織方式和教學策略的依據,也是活動評價的標准。顯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然而我們的教育實踐者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往往過於重視教學活動的過程而忽視了教育目標的設定,以至於目標制定過大或與幼兒的實際能力及教材的內容不相符合,沒有發揮教育目標的指導作用,因此本文作者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淺談一下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的制定,希望自己的拙見能為大家提供點滴啟示作用。
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是教育工作者對幼兒在一定學習期限內的學習及結果的預期,是幼兒園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活動目標是幼兒園活動的指南針,它即是活動設計的起點,也是活動設計的終點;即是選擇活動內容、活動組織方式和教學策略的依據,也是活動評價的標准。顯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對於教育活動組織實施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來說如何制定科學的活動目標,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作者有一些思考,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目標要以《綱要》中各領域的目標為指導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目標要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綱要》中規定的各領域的目標為指導,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來制定。
幼兒園的教育對象是3-6歲的兒童,此時期是個體發展的關鍵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其生理、心理發展需要實施科學教育,才能健康的發展。《綱要》中的教育目標是根據個體發展的不同方面及統一內容不同時期發展特點綜合分析研究而制定,具有較強的科學指導性。如中班活動《濟南夏日一游》是一次以社會為重點領域的活動。此活動可根據《綱要》中社會領域的總目標,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制定目標。即目標一:培養幼兒理解並遵守穿越馬路時要走人行道的交通規則;目標二:通過欣賞濟南獨具特色的「泉」,萌發幼兒愛家鄉的社會情感;目標三:在旅遊中,提高幼兒自我解決問題及互助合作的能力(如旅遊中,有的小朋友身體不舒服,同伴之間要給予安慰和照顧等),這些都是建立在總的社會領域目標的基礎之上的。
二、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目標要根據本班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及認識規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格塞爾曾做過一個「雙生子爬樓梯」試驗,在這個實驗中,雙生子T和C:T從第48周起每日進行10分鍾爬梯訓練,連續6周;在此期間,C不作爬梯訓練,只從第53周起開始作爬梯訓練。根據他的實驗結果,C只接受2周的爬梯訓練,就能趕上T的水平。格塞爾的這個實驗表明,兒童的成長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機制制約的,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有一定順序的,這種順序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這種發展規律表現在,到一定年齡,幼兒就會做什麼事情。例如,到一定年齡,幼兒就會走路、爬樓梯,不到這個年齡,機體這方面的能力沒有成熟,即便去提前訓練,也是事倍功半。目標過高,超出幼兒的能力范圍之外,幼兒因能力達不到,完不成任務不能獲得成功感,失去興趣;如果低於幼兒實際水平,幼兒會覺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勞,而失去了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因此制定教學活動目標時要結合本階段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遵循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原理。如小班上學期活動教材中體育游戲《運沙袋》制定的目標之一是激發幼兒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走」運沙袋,改成「跑」運沙袋,對於身體協調能力發展較差的小班孩子來講就太難了,孩子會因為沙袋總是在運送的過程中從身上掉下來,失去信心和繼續做下去的勇氣,從而放棄游戲。又如大班健康活動《小青蛙本領強》的目標之一是使幼兒體驗跳躍的動作要領,練習不同的跳法,發展跳躍能力,如果把「練習不同的跳法」去掉,單純體驗跳躍的要領,而平時孩子又經常玩跳躍的游戲,使得孩子失去了長時間練習跳躍的興趣。
同時,教育活動目標的的制定還要遵循幼兒的認識規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認識規律一般為:動作——感知——表象——概念。例如小班健康活動《小烏龜爬爬爬》,這次活動的目標首先要建立在認識小烏龜特徵的基礎上,然後了解小烏龜爬行速度慢,而且是四肢爬行的特點,目標之一才能設計為引導幼兒學習手腳著地爬行。
三、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和幼兒原有經驗的基礎上
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時要建立在充分地研讀材料、分析材料,對材料所蘊含的意義和對本年齡段幼兒的發展作用有一個比較深層的挖掘和思考。如果教師對教材分析不夠透徹,目標就會出現導向上的錯誤,如中班主題活動《蛇偷吃了我的蛋》,如果不分析故事內容及其蘊含的意義,教師只把目標定為:能認真聽故事,並能復述故事;體驗扮演不同角色進行故事表演的樂趣。而不是引導幼兒認識會生蛋的動物,並理解故事重復的結果預測故事的結局。那麼孩子只能單純的學會講故事,而不是在教師的引